侯怀银 王耀伟:社区教育学建设与社区治理

2022-05-12  

作者简介:侯怀银,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山西太原030006;王耀伟,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第16-26页。

DOI:10.14086/j.cnki.wujss.2022.01.002

摘 要:建设社区教育学有助于推动社区教育,从而推动社区治理。社区治理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是加强新文科视域下的交叉学科建设、深化新时代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社区教育学的概念界定、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三大体系”构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建设社区教育学学科,应明确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路,从社区教育学的研究机构、学术组织、高水平学术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社区治理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的新时代愈发体现出重要功能与价值。目前学界尚没有从学科层面去探讨社区教育。有鉴于此,我们试图就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治理是社区利益共同体规范地参与和实现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过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1](P8)。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系统的基础,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在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服务等的完善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方面。

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教育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已越来越成为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在学科层面探讨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成“学”,进行社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必会有助于推动社区教育,从而推动社区治理。而在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教育学能够且应该被建设起来,则是由学术研究(推动新文科视域下交叉学科建设、深化新时代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两个层面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

(一)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是加强新文科视域下交叉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文科应新时代中国改革实践需求而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对传统文科的突破,以服务支撑引领社会发展。新文科建设是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对加快、加强新文科建设提出需求,新文科建设将通过积极开展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举措[2](P7)。对这一改革实践问题做出回应,这三大抓手又紧紧依托于学科建设,尤其是交叉学科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可以说,交叉学科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重点。新文科视域下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已成为趋势,通过交叉融合,以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学科范式研究和跨学科领域研究,挖掘新材料,探索新知识,创生新思想,创新理论成果,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社区教育学具有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的性质,这种交叉性使其既能够站在教育学立场思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区的关系问题,通过教育学理论成果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推动社区治理的加强和创新,又能够站在社区场域下思考社区的教育问题,通过社区教育学的指导和社区教育活动的创新开展来推动社区建设,进而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新文科聚焦国家重大问题,在建设进程中亟需一些能对社区治理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并指导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交叉学科。社区教育学交叉性所呈现的研究思路和范式为亟需的社区治理研究领域交叉学科,如社区经济学、社区行政学、社区文化学、社区心理学等的建设提供借鉴。社区教育学的建设将有助于相关领域交叉学科的建设,多门学科协同推进将有助于社区治理的创新,并对新文科建设中交叉学科的整体推进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新文科视域下交叉学科建设必然要求多门学科共同努力,社区教育学包括在内,体现出应加快建设的必要性。

(二)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深化新时代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因社区教育实践的勃兴而形成了研究的“实践”取向,案例分析、经验总结、问题归纳、推广应用成为一种主要研究模式。与之对应的是,研究者对于社区教育研究的“理论”取向关注不足,社区教育研究如何契入教育学研究已成为问题。此外,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虽联系社区教育实践,但在进一步与社区治理实践相结合中仍有不足之处,体现在并未把社区治理作为社区教育实践的目标以及社区教育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等。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成为时代所需。在新时代,为推动社区教育更好地发挥自身教育功能和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我们需要将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来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这既需要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启示,生成理论,又需要立足教育学开展自身知识生产与理论更新,将教育学学科规训和学术研究范式融入社区教育研究过程中,生成原创性、高质量理论成果。新时代的社区教育已成为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这更对是否有丰富、完善、深刻、科学的社区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

基于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需求,社区教育学应该出场。我们将社区教育以学科形式建设,明确社区教育学对象、丰富社区教育学知识、构建社区教育学体系、完善社区教育学功能,既是科学理论知识成体系化的过程,又是社区教育理论规范性和自主性结合创新的过程,也是更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实践的过程,将推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三)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以“学习”构筑未来社会形态的理念,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以期实现在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3](P52)。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加强创新将为学习型社会创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提供保障,而学习型社会将引导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区,推动社区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在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发挥着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通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实现各类教育的横向衔接和纵向沟通的功能。从社区教育发展史来看,1986年上海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社会教育实践的兴起。此后,国家社区教育政策的颁布、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设立、城市和乡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使我国社区教育实践发展迅速,社区教育在方针政策、管理理念、推动主体、体制机制、手段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内容。新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既需要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更需要社区教育实践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深入开展。

当前,我国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践行终身教育理念,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实际行动增进民生福祉。社区教育实践虽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在当前国内新形势下仍需紧扣时代主题,不断改进不足,创新实践模式,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促进民生的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发挥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需要理论指导,而加强社区教育实践、有效开展社区教育自然离不开社区教育学的指导。社区教育学能够利用学科理论解释社区教育现象、揭示社区教育规律、指导社区教育实践的作用,将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社区教育实践,并通过社区教育实践来革新理论、创新成果,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四)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为微观社会治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城乡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种国家与社会分权的治理新范式[4](P82),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已成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背景下,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成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方面。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弥合基层社会分歧、促进基层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孵化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民主协商、形成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区认同等功能[5](P137)。新时代国家事业改革发展需要推动以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为载体的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功能。

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社区治理实践中还存在着思维方式陈旧、社区身份地位不明、群众参与较弱、社会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社区内多方博弈导致治理效率不高等问题[6](P30-33)。解决这些困境,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有赖于培育居民主体性、强化共建共治共享意识、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等途径。前述途径需要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本身就是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区教育的社区参与、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资本培育、资源整合共享、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等功能[7](P33-35),在城市和乡村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构建社区治理体系、丰富社区治理案例、推广社区治理经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最终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

有效开展社区教育,既需要探索总结社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又需要进行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以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两方面途径都将通过社区教育学来实现。社区教育学所总结的经验案例分析,所开展的课程教学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研究、社区工作者研究等,为从事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实践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推动了社区教育活动,也将推动着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二、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理论问题进行不断研究与反思,是社区教育学完善内在学理建制并建设成熟的重要体现。为使社区教育学尽快厘清基本概念、丰富基本命题、充实自身理论,从而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解决好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社区教育学的概念和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畴、体系构建、研究方法等问题。

(一)厘清社区教育学的概念和学科定位

建设社区教育学,前提是阐明什么是社区教育学。一种常见的定义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8](P375)。社区教育既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又服务于社区治理;社区教育学既包括教育的要素,也包括社区的要素。有研究者提出,社区教育学是研究社区教育现象、揭示社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9](P5)。这里的属概念是“科学”,属概念中的种差“研究社区教育现象、揭示社区教育规律”是否揭示出社区教育学所反映对象的本质,是否反映出社区教育学在社区中的独特功能,仍有待考证。

社区教育包含地域服务性、对象广泛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资源整合性、办学主体多样性、方式补偿性[10](P136-137)等特征,决定了社区教育学以社区为研究场域,以社区内的教育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社区教育的现象、规律、问题等为研究内容,以解释、指导整体的社区实践活动为目的。我们如何在把握社区教育特征和社区教育学功能的基础上定义社区教育学的概念,仍需要基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不同立场、知识生产和实践活动去研究。

由概念界定直接引起讨论的问题是社区教育学的定位。被公认的是,社区教育学的母学科是教育学,社区教育学是社会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除此之外,鉴于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功能实现,如果认为社区教育学是社会学下社区研究领域的一门分支学科,或认为社区教育学既不是教育学,也不是社会学下的学科,而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均有其合理性。不论是将社区教育学定位于学科门类的哪个位置,社区教育学都要既发挥促进教育改革实践,又发挥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学科功能,以实现自身建设发展为目的,同时做好交叉学科研究。

学科定位既取决于学科知识生产的特征,又取决于实践活动的属性。从实践来看,社区教育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位置,决定了社区教育学的定位。因此,如何厘清各级各类教育的范畴,厘清各类社区实践活动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去讨论社区教育学的定位问题,应成为我们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明确社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事物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与生俱来性和与时俱进性[11](P4)。社区教育学与生俱来的自身特质决定了社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同时,这种学科性质又随着社区教育学理论的逐步完善而与时俱进,不断得到探讨和明确。从当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大背景看,我们建设的社区教育学,应是一门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复合性学科。

第一,应用学科。社区教育学研究来源于实践活动,具体研究在社区中的、为了社区的、关于社区的教育。社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应反映并揭示社区教育规律。社区教育学研究的最终归宿是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指向社区教育实践的社区教育学具有应用性质。

第二,交叉学科。社区教育学是蕴含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有研究者认为,社区教育学是教育学、社会学、人文区位学三者交叉的产物,人文区位学的研究成果是社区教育学研究的专业基础;反过来,社区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又从教育角度丰富和完善人文区位学的理论体系[9](P7)。

第三,复合性学科。交叉和复合是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两个方面,社区教育学是学科交叉的产物,同时具有多学科的复合特性,尤其是管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对于建设社区教育学具有重要作用。

未来的社区教育学学科性质将随着新时代社区教育实践的推进而被再认识和加以完善。同时,我们对社区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也带给我们三个问题有待去进一步探索并加以解决:一是如何把握应用性与基础性的关系;二是在交叉性逐步深入的同时,如何把握社区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学科立场,这个问题应与研究范畴同时考虑;三是如何利用复合性的学科性质推动具体研究问题的展开。

(三)定位社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独特的研究对象体现一门学科的学术身份,是学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上述研究中的“社区教育学研究社区教育现象,揭示社区教育规律”的观点,与部分研究者所持的“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观点属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教育学是“助人成长之学”,且缺失了对教育学核心问题域的关注[12](P73)。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思路,在考察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是否还可以形成社区教育学研究对象是“社区教育问题”“社区教育学问题”“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矛盾”等观点?或突破教育学,在社区治理背景下形成社区教育学研究对象是“社区治理问题”“社区服务问题”等观点?我们如何将城市社区教育和乡村社区教育相统筹,并使其共同作为社区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究。

在开展社区教育学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准确定位研究对象。

第一,社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边界应该清晰明确。不同学科的边界应是严格的、清晰的,社区教育学不仅与教育学中相关学科(如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终身教育学、老年教育学等学科)研究对象的边界是严格、清晰的,而且与社会学中社区研究领域的相关学科(如社区管理学、社区生态学、社区护理学等学科)研究对象的边界是严格、清晰的。如何把握好学科设立的边界,将社区教育学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区分,仍需我们进行研究。此方面的研究应和对学科定位的研究结合起来。

第二,社区教育学研究对象明确的关键在于社区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确定。研究者对“社区教育”概念的认识形成了“教育活动和过程”说、“区域性教育”说、“教育体系”说、“教育体制”说、“教育模式”说、“组织管理范畴”说、“社区发展范畴”说等观点[10](P134)。不论何种观点,研究对象中的核心概念是“社区教育”,不可能脱离社区教育去设想或空想出社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对社区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科学界定,则成为能否明确社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关键。社区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需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既注重概念的科学性与代表性,又注重新时代背景下的解析与阐释。

第三,社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应体现出普遍性和整体性原则。社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应是对社区教育一般性的理解,包括社区教育现象、问题、规律、矛盾等方面,由此出发建设的社区教育学才能从普遍意义上构建起自身体系,生成理论知识,进而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应是对社区教育系统性的整合,将社区教育作为整体,去挖掘最本质意义上的、一般层面的学科知识,避免局部的非代表性和片面性。

(四)把握社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它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研究进入理性阶段的重要标志,因而反映着该学科发展与成熟的程度[13](P1)。没有对学科研究范畴的正确认识,对于界定什么概念、研究什么内容、构建什么体系、如何确立学科独特性等都将是寸步难行。一门学科的学科范畴,正是反映和概括该门学科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解释该门学科现象的理论工具[14](P16)。通过分析社区教育学的学科范畴,进而把握学科本质属性,厘清学科内涵和外延,并揭示出学科所反映的相关社会领域的类别关系,能够使理论体系简单化和条理化,也使得学科之间的边界清晰化。把握社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应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如何基于社区教育历史时间脉络梳理社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无论是国外的社区教育还是我国的社区教育,都受到所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而在其各自的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5](P27)。研究者基于历史视野系统研究社区教育思想、制度和活动,从中厘清逻辑,反思既往的实践活动,将推动社区教育学研究范畴梳理工作的进行。

第二,如何基于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定位社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范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它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处于永恒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16](P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等重大命题。在此背景下的社区教育面临改革重任,这对社区教育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在定位社区教育学研究范畴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历史传统,又要把握好新时代历史方位。我们要致力于将社区教育学解释、反映中国社会现实与体现社区教育价值相结合,体现社区教育学研究范畴的客观性与能动性。

第三,如何基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去建构社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社区教育学所蕴含的教育属性使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成为建构社区教育学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教育起源与发展、教育要素、教育功能、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教育目的、教学、德育等为社区教育学范畴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本框架。在借鉴教育基本理论成果的同时,社区教育学不囿于教育基本理论框架,可以通过多学科视角来不断创新研究范畴。

第四,如何基于社区空间场域延伸社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社区空间维度为社区教育学研究跳出教育领域,在更宏大的社会领域思考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平台。有研究者提出一些城市社区研究通过对社区生活的考察来“透视”其所关注的其他重要理论问题(如国家—社会关系、社会运动、阶级形成、民主化进程等)[17](P188)。费孝通提出“社区研究的长处就是阐明人类生活各节的关联……但是真的要拾得要处,关联的发现,综合的研究,都是须在一较小区域中做较久及亲密的体悉”[18](P183)。不论城市或乡村,社区作为观察社会生活、呈现社会关系的窗口而存在。已有的社区研究遵循“共同体取向”“结构取向”“行动取向”三重学术脉络,重点包括但不限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认同、社区融入、社区资源、社区权力、社区转型、社区冲突等方面[19](P29),这些都构成了社区教育学延伸其研究范畴的可能性。

(五)着力构建社区教育学“三大体系”

新时代在以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进程中,我们要着力构建起社区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充分体现社区教育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 加快学科体系构建进程

社区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教育学学科体系强调基本领域或分支的结构形式,意在使其相互联系并发挥学科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社区教育进行分类,如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和以学校为载体的社区教育;以职业发展为取向的社区教育和以个人发展为取向的社区教育;城市社区教育和乡村社区教育等[15](P88)。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实践和社区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将形成各具特殊性的社区教育学分支学科。根据社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社区教育学的内部分化学科、社区教育学的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学科、社区教育学交叉学科、社区教育学元学科等;或据社区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将其分为社区教育学的内生学科和外生学科;或根据社区教育活动层次,将社区教育学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不同的分支学科分类都有其划分标准和学理依据,如何科学掌握社区教育学分支学科特征,清晰分支学科边界,明确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以此来指导不同的社区教育实践,这是学科体系层面应开展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在社区教育学中如何把握好不同分支学科均衡发展问题,同样应引起注意。例如,有研究者指出,在实践层面,“社区”一词多次进入中央政府的顶层政策文件,并成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与改革的核心关键词[20](P92),社区教育政策学应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点。

狭义的社区教育学学科体系是指在作为一门学科的社区教育学中,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所构建的结构系统。以著作为载体来看,据笔者目力所及,当前明确提出“社区教育学”并以“社区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有叶忠海编著的《社区教育学研究》1[9],以及张琳主编的《社区教育学:基于学校与社区的构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其中叶忠海提出社区教育的基础理论、对象论、教育实践论、管理论等,整体性地形成了社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其他虽不以“社区教育学”直接命名、但研究社区教育一般理论、原理、概论的著作据统计共16部,各自呈现了对社区教育领域一般理论的思考,为构建社区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提供了积极启示。具体来看,研究者主要从四个层面进行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社区教育基本理论,包括社区教育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性质、原则、结构、功能、意义、目标、分类、主体、评价、研究方法、社区教育与人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区教育社会学分析、社区教育历史、中外社区教育比较等;第二个层面是社区教育知识论,包括社区教育内容、课程、社区心理教育、社区矫正教育、社区德育、成人社区教育、老年社区教育等;第三个层面是社区教育活动论,包括社区教育机构、组织、管理、制度、体制、运行机制、模式、政策、工作者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资源建设、法律保障、发展环境、发展规划等;第四个层面是社区教育关系论,包括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社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的关系研究。其中社区教育基本理论、社区教育活动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何使社区教育学的学科内容凸显出科学性、独特性、整体性特征,使社区教育学能培养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做好社区教育实践工作和社区教育学的社会科普工作,这是社区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2. 增强学术体系构建意识

社区教育学学术体系包括社区教育学学术成果和学术研究活动。社区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具体包括学术训练、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学术传承等方面。这几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应由这些环节构成学术研究活动,在此基础上去开展理论研究,形成学术成果,进而丰富社区教育学内涵,推动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从目前来看,研究者更多地关注社区教育实践和社区教育的问题研究,对社区教育在学科层面的建设投入不足,构建学术活动体系的意识没有很好地树立,行动也没有跟上。社区教育学在教育学界并未引起关注,其学术成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社区教育学学科内的概念、命题、观点、思想、理论等并未成体系化地发展起来,社区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能力亟待提升。

有研究者指出,从基础理论与方法论角度来看,真正意义上属于社区教育的专门理论尚未形成,多数理论借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研究社区教育现象,包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社会治理理论、行为理论、心理发展理论等[21](P35)。如何基于社区教育特征,在作为一门学科的社区教育学中构建起具有解释力、指导力、预测力的学术体系,仍需研究者思考。与此同时,如何使社区教育学立足新时代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聚焦教育改革实践形成学术成果,体现学术理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特征,进而指导社区教育实践,指导社区治理实践,也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方面。

3. 提升话语体系构建能力

社区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就是对社区教育学学术成果的言语表达系统。进行社区教育学的言语表达、构建话语体系,应包括加快学科建设、形成社区教育学科话语体系和立足本土实践、构建社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区教育已成为教育学研究者涉及的重要问题领域,相关研究取得了成果,但是涉及学科建设层面的几近于无。我们亟待形成社区教育学科话语体系,让学界认可并致力于发展社区教育学,以学科形式推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进程,普及社区教育学,传播社区教育学理论知识话语,并使城市和乡村受众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有研究者提出,在学术理论生产和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上,西方教育学界存在“中国盲区”[22](P67)。如何在社区教育学研究中继承中国教育传统,坚持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文化自信,形成社区教育学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两个层面做出社区教育学的中国贡献,讲中国话语,构建社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亟待提上日程。

(六)确定社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人类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提升,知识生产力呈现飞跃式增强,学科边界在逐步清晰的同时,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渐成态势。在此背景下开展社区教育学研究,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运用好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学科分析,形成跨学科研究范式。在社会学领域,有研究者提出在复杂性研究中重塑社会学研究方法[23],有研究者提出多中心分析的方法[24],有研究者提出社区研究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范式[25]等,这些都为形成社区教育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启示。

除社会学外,仍有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如心理学、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值得借鉴。通过开展多学科分析,最终形成基于具体问题的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并以主题为抓手来推进社区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应成为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开展社区教育学的问题研究,我们要注意只表面套用现有研究方法,不研究思考方法的科学本质、内涵和价值的现象。我们要注重对社区教育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技术的研究反思,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讨论,很难去提升学科的理论深度、解决学科身份合法性危机。

三、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路径

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包括内在学理建制和外在学科建制两个层面,内在学理建制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已被提出。基于社区教育学的应用性特征,建设社区教育学的一大路径是在充分完善外在学科建制的基础上去丰富学科的内在学理建制。在观念更新、思路明确的基础上,我们要具体做好组织机构建设、学术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工作。

(一)明确社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思路

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路是:在树立大教育学观基础上,始终立足学科,处理好学术、学院、学生、学人的相互关系,增强社区教育学中“学”的内涵,从而建设一门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中能够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的知识属性和社会属性并行的学科。

建设社区教育学,首先应解决观念问题。没有正确的观念作为指引,我们只能机械地、盲目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社区教育学的研究者、建设者所要秉持的首要观念是大教育学观。研究者应充分意识到教育活动不只是发生在学校的各级教育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而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背景下扎根在社区的社会教育活动,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被忽视。反映在教育学体系中,教育学应既成为面向所有教育领域的教育学,又成为涵盖各教育领域的大教育学。因此,社区教育学应成为亟待去研究并建设的一门学科,只有正确认识到社区教育学的功能和价值,认识到开展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强化以学科促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意识,才能树立起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建设社区教育学之中。

其次,应增强社区教育学中“学”的内涵。将社区教育加上了“学”字,但若无任何与“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则不能将社区教育学称为一门科学学科。我们应始终立足学科,处理好学术、学院、学生、学人的相互关系。其一,学科是学术开展的载体,学术是学科建设的要求,“学”是理论、知识、问题、观点、思想,“术”为方法,二者构成学科科学化的动力,在社区教育学中应研究学术理论、做好学术积累、开展学术训练、培养学术思维;其二,学院是承载学科的平台,学科是学院的基本要素。离开学院谈学科,则使学科无落脚之地,离开学科谈学院,则使学院徒有其表,两者不可剥离。社区教育学院,抑或社会教育学院、终身教育学院、终身学习学院等的建设,有待研究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实施;其三,学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建设学科的有生力量,学科既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载体,又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通过培养社区教育学人才,使其进行社区教育实践或从事社区教育学研究,有助于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一生发展与学科密不可分,学科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做好社区教育学人才培养工作,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四,学人是推动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学科建设实践的主体,学科是学人实现自身价值的载体和依赖。我们既要不断充实社区教育学研究队伍,又要力求以学派形式去推进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建设中国话语的社区教育学。

再次,我们应建设在创新社区治理中有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社区教育学。我们既要将社区治理背景下关于社区教育学术研究的概念、术语、命题和观点进行系统化为学术思想,从而形成社区教育学的理论,又要将社区治理中社区教育实践的成果进行归纳和合理抽象,从而建构起社区教育学的理论。在理论丰富和创新基础上,建设好社区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发挥好社区教育学对社区教育乃至社区治理的解释、指导、预测功能,推动社区教育乃至社区治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建设好社区教育学的话语体系,既去言说社区教育学的建设成就,又去言说社区治理和社区教育的发展成就,真正使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区治理为国际所认可,从而实现自身在社区治理背景下得以存在的学科价值和意义。

最后,我们要将社区教育学建设成一门知识属性和社会属性并行的学科。一门学科既有内含学科知识的自然属性,又有实践演进的社会属性,两者应是并行协同推进的关系。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将外在学科建制完全置于学理建制之上,又不能盲目开展社区教育实践,对社区教育学理论研究置若罔闻。社区治理呼唤社区教育学的出场,社区教育学的存在是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我们急需开展社区教育学理论研究,更好服务社区治理。基于这两方面,建设一门知识属性和社会属性并行的学科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完善社区教育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建设

着手建设社区教育学、开展社区教育学研究所面临的基础问题是载体和平台问题。没有平台建设、团队合作、交流互动,不能有效带动社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一方面,从研究机构来看,当前已有高校、科研单位成立了社区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地区或全国的社区教育研究;也有高校、科研单位成立了社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社区教育研究机构作为其中一个部门而存在;还有高校、科研单位成立了社区治理研究机构,在进行社区理论问题研究中涉及社区教育,但不作为重点。社区教育学的建设,需要高校已有的社区教育研究机构重视社区教育学的研究,组建起研究队伍,并结合所在地区特点、社区特色和研究优势开展社区教育学的研究工作,既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又为制定社区发展政策和促进社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从学术组织来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是国家级的学术组织,对于推动社区教育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各地区或行业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履行职能,或成立社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委员会,兼及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与之相比,社会学中社区研究领域的学术组织,如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对社区教育研究则关注不多。社区教育领域的问题研究不能仅靠教育学人推进。各学科,尤其是社会学应参与进来,社会学中社区研究领域的学术组织应对社区教育问题有所关注,进而为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服务。

不论何种组织形式,都应在加强团队制度化建设和开展学术交流中推动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

(三)增强社区教育学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规范性

无论是著作和教材、课题,还是学术刊物,我们都应既关注城市社区教育,又聚焦乡村社区教育,并在社区教育学学术成果推广中运用好数字网络、新媒体平台(视频平台、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等)作为理论宣传、普及、交流、对话的载体工具,尤其重视与社区网络平台对接,真正发挥出社区教育学服务社区治理的学科功能。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推进学术成果产出工作。

第一,著作和教材编写。学术著作是研究者理解和解释问题现象、阐述个人思考和观点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社区教育学中尚存在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者去系统研究,并形成著作式的学术成果。教材既是培养社区教育学人才的需要,又是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的需要,教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我们应加快社区教育学教材编写工作。在著作和教材编写中,我们应注意不能就社区教育谈社区教育,应拓宽视野,站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大格局上谋篇布局,进行研究,做到宏观思考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形成高质量、原创性学术成果。

第二,学科课题申报。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学学科课题,以课题形式开展研究,是推动社区教育学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不仅应申报教育学课题,还要积极申报各类社会学课题,将社区作为融汇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多学科领域推进学术成果产出。以课题形式开展研究,将发挥研究者个人专长,有助于定位好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开展持续研究,形成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此外,课题研究将助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以团体形式开展研究,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第三,学术刊物创办。社区教育领域的理论成果集中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类期刊中,社会学期刊也有涉及,但数量不多。多数期刊设置有“社区教育”栏目,以社区教育研究为主,未见学科层面的理论探讨园地;设置有“教育学学科建设”栏目的教育类期刊中,主要聚焦教育学,未有社区教育学之身影;“社区建设”栏目本身较少,更多作为研究专栏,少见有社区教育理论成果发表。一方面,我们应推动创办属于社区教育学的刊物,重视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应在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期刊中,使社区教育学研究有一席之地,推动学科研究工作。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社区教育学学术成果的产出和规范问题是统一的,在学科建设初期尤其应重视研究成果的质量。优质的成果将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科建设进程,而质量低下的成果只会延缓学科建设进度,这就要求研究者严守初心,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践,恪守学术道德,自觉自律研究。

(四)重视社区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工作

学术是要通过学人来传袭和开拓的,学人是要从加强基础学力和学术实践中成长的[26](P47)。已有高校将社区教育作为教育学学科专业下的研究方向,这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同时,尚未有社区教育学作为学科和专业出现,这应成为广大研究者和建设者的一大目标。

从社区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看,当前以社区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为主要方面,对研究生的培养重视分析社区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在现状基础上,加强对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乃至于学科层面的理论分析,培养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并重型人才,应成为相关学科专业考虑的方面。

从社区教育学作为学科和专业看,第一,我们要研究社区教育学作为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适切性;第二,我们要重视社区教育学学位点布局和建设。布局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又与社区教育实践和社区治理成效相结合考虑;第三,我们应将学科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去整体推进。具体包括开展社区教育学研究方向设计,尤其是设立特色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关注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对从实践层面推进社区教育、从理论层面推进社区教育研究以及从学科层面建设社区教育学提出了要求和希望。社区教育学在推进社区治理进展中实现着存在意义、学科功能和自身价值。建设社区教育学是整体工程,社区教育学的建设者和研究者要在了解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清楚社区教育学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有目标、有思路、有策略、有路径地去建设社区教育学。在社区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建设者和研究者要以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为己任,时刻关注社区教育实践,通过系统的学科建设行动,最终使社区教育学在众多学科中能够站住、站稳、站好,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11-06.

[2]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中国高等教育,2021,(1).

[3] 侯怀银,尚瑞茜.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现实图景与中国特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6).

[4] 陈潭,史海威.社区治理的理论范式与实践逻辑.求索,2010,(8).

[5] 郑安兴.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意涵阐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6] 李佑静.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7] 郑玉清,刘楚佳.社区教育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成人教育,2020,(9).

[8] 王路.逻辑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9]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0] 侯怀银.“社区教育”解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11] 卢晓中.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相关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16,(11).

[12] 王有升.论教育学学科的学术建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3]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虞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研究的规范性探微.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15] 侯怀银.社区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6] 李德顺,孙伟平,赵剑英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7] 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11,(4).

[18] 费孝通.怎样做社会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9] 吴越菲,文军.转型中国的社区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9.

[20] 吴越菲.从“社区问题”到“问题社区”:当代社区研究的理论困境及其反思.社会科学,2019,(3).

[21] 吴盛雄,陈乃林,江丽娜.我国社区教育研究40年(1978-2017)状况与反思——基于CiteSpace文献知识图谱分析.终身教育研究,2018,(4).

[22] 李政涛,文娟.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3).

[23] 乔天宇,邱泽奇.复杂性研究与拓展社会学边界的机会.社会学研究,2020,(2).

[24] 张洪武.多中心秩序:社区研究中新的分析框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25] 周华.从社区整体到整体史——以组织结构为视角的中国社区研究范式发展.求索,2014,(9).

[26] 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中国社会科学,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