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习共同体:增强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新载体

2022-01-07  

  作者简介:徐明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作家,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科研机构委员会副理事长

  内容提要:《社区学习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第五项修炼》的超越,实践上会引发一场成人学习的重大变革,理论上实现成人学习理论和城市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将成为中国当代学习文化的经典之作。由本书所涵盖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学说,是著名成人教育专家汪国新和项秉健的原创力作,是多年实践和深入思考的结晶,是在教育学、学习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与生命学的融合融通中的新发现,其学术地位处于中国和世界的前沿。

  关 键 词:社区学习共同体 汪国新 社区教育 


  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

  《社区学习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第五项修炼》的超越,实践上会引发一场成人学习的重大变革,理论上实现成人学习理论和城市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将成为中国当代学习文化的经典之作。由本书所涵盖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学说,是著名成人教育专家汪国新和项秉健的原创力作,是多年实践和深入思考的结晶,是在教育学、学习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与生命学的融合融通中的新发现,其学术地位处于中国和世界的前沿。

  社区学习共同体在回应“人生无‘自己’、城市无‘社区’、学习无‘初心’”世纪难题上,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意义重大,能实现对现实困境的突破,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增强民众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是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新动力。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书精彩之处表现在:第一,开示新的方向:轻装回归,实现生命性价值。第二,开启终身学习新的道路:走共同学习之路,共同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第三,开掘学习新动能:人心即宇宙,成员即资源,学习即生命,过程即目的。第四,开放学习新思维:自觉自主自给自评,由内而外的生发,自下而上的生长。第五,开展学习新实践:6000个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杭州城乡[2]。

  作者以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和不倦的学术激情潜心完成的创新之作,能成为中国当代学习文化的经典之作,在这一点上,我更清楚今日中国的许多人,未必这么看,被工具理性浸染过久的人,是很难感受到真理之光和人性真义的。

  二“共学日日新,处处自芬芳”[3]

  面对这部沉甸甸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令我愉快地回忆起三次重要的会议,回望到我与汪国新先生的学术之缘和情怀之缘。

  2013年底,在“共同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社区学习共同体”专题高级研讨会(杭州)上,成人教育专家汪国新所作的精彩发言,深深地感染了我。题为《共同学习的价值及实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今天与明天》主旨发言虽然只有半个小时,但从他充满激情的演讲中,我听出了他的学术自信,更看到了成人教育的新进展。看得出,他是真的把成人教育研究当作自己钟爱的事业来做,在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收获了成功与快乐,他正享受着“边缘”地带艰苦求索的过程。我意识到,他和他的团队所潜心研究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应该是真正适合成人的学习方式,他找到了成人教育之所以成为“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和优势所在。

  我把会议的全部资料,一大包,沉甸甸的,带回家认真阅读,又学习、研究了所能找到的关于社区学共体的论文等,之后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中国有广阔的前景。

  我产生了对汪国新进行学术专访的想法,希望借《中国成人教育》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让他的研究成果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也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到这项对于当代中国有着巨大现实意义的事业中来。一万字的学术访谈《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中国的广阔前景》,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与汪国新合作完成。刊发后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多家网站转载,实现了传播智慧的目的。

  从访谈中我认识到,所谓“社区学习共同体”,在内涵上与“学习型社团”或“学习型团队”有本质的区别。按照汪国新的定义,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生活在社区居民由本质意志主导的因共同学习而结成的能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群体。它有四大特征:1.本质意志; 2.共同学习;3.守望相助;4.生命成长。这个学习群体最本质的特点是,学习者把当下学习过程的快乐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自身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功利性的目的,是真正体现人的“初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在这里,人是目的,学习及学习过程就是目的,而不是把学习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学习型社团”或“学习型团队”及学习型组织,都是先有了组织或团队,这些组织和团队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目标,当它们成为“学习型”时,可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功能与目标,而组织或团队中的“人”并不是目的。当然,学习型社团”或“学习型团队”中的一部分,虽然用了“社团”或“团队”的名称,但它目的和出发点与“社区学习共同体”没有区别,已经是“社区学习共体”了。合作学习小组与学习型团队类似,是合作学习为手段以达到小组的共同目标。

  第二次重要的会议是在《江村经济》作者费孝通先生的故乡——苏州吴江召开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国际研讨会(主题:草根共同学习·社区感·社区治理)。来自四个国家的学者就社区学习共同体展开别开生面的深度会谈和激情互动,并留下了一段佳话。

  我用毛笔写了条幅:“共学日日新,处处自芬芳。丁酉夏,小潜”,赠送给汪国新,并建议他请与会的外国专家和中国专家在上面各自用本国文字题字留念,他从善如流,迅速办成。美国专家道格拉斯·珀金斯(Douglas D.Perkins)用英文写: “英雄所见略同。”日本成人教育专家末本诚用日语写道:“学习未来。”瑞典学习圈研究专家托瑞·波尔森(Tore Persson)用瑞典文写道:“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质疑的过程。”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没有学习共同体,就没有学习型社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包华影教授:“共同学习,成就精彩人生。”汪国新自己写道:“走共同学习之路。”于是,一件颇有纪念意义的集体合作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在开会期间,我请托瑞·波尔森(Tore Persson)用瑞典文在笺纸上写了“共同学习,让生活更美好”,暇时欣赏,也很有意思。

  这次国际研讨会让我切身体会到汪国新的学术国际影响力不可小觑,以本次会议为标志,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不仅走向了国际,而且得到国际终身教育领域的认可。

  在这次国际研讨会上,我发言的标题是我的两句诗“共学日日新,处处自芬芳”,副标题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和前景”“日日”是时间维度,既是无时无刻的当下,又无限延伸;“日日新”引自古语“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处处”是空间维度,城市乡村无处不在。旨在说明学共体是不断成长的,也是开放的,包容的。诗中有“共”和“自”。所谓共,即共商、共建、共享,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所秉承的原则,而社区学习共同体实际上一直暗含着、遵循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带一路是世界大事,社区学习共同体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小事,离你我他最近,有意思的是所秉承的原则是一样的。这也说明,小事其实不小。所谓“自”,即“自觉”、“自主”、“自给”、“自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无拘无束。教育改革家刘道玉曾说,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此话可谓一语中的。

  第三次重要会议是2018年7月在杭州建德召开的全国首届共学养老社区建设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名代表齐聚新安江畔,围绕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和共学养老社区建设的最新成果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会议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共振力和影响力。汪国新以《社区共学养老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了主旨报告。他把已经研究了十年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与“养老”这个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社区共学养老”的新概念: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为了生命成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自觉、自愿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互爱互信、互助互伴、共学共乐,更加健康、积极、优雅、有尊严地去享受生命过程。[4]汪国新系统地阐述了社区共学养老的特征、价值和实施策略,认为社区共学养老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养老真谛、是提高人的生命性价值、提高社会资本和社会健康资本、丰富学习化社会的细胞及破解老年教育的资源难题的有效路径。”汪国新认为社区共学养老是“一个时代的重大命题,是一种伟大的实践,是一种全新理念,是一种巨大挑战,更是一种美好的未来!”从2017年起,他在杭州设立九个“共学养老社区建设基地,”把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养老”这个政府难题相结合,通过共同学习,老年人积极向老、精彩到老,从根本上改变了“养老”就是提供“老有所居”“老有所医”等物质层面的照顾完全依靠家人或靠社会的思维。汪国新共学养老理念在全国实施之日,正是2.4亿老年人美好生活目标和和谐幸福社区建成之时,

  在远离杭州市区125公里的建德市,原本计划100人规模的会议实际到会200余人,来自北京上海的多位国内重量级的专家到会演讲,我再一次感受到汪国新的学术魅力,也惊讶于他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我在这次会议的报告《生命成长与宏大叙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学意义及其他》中,没有就“社区共学养老”的本身进行探索,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了“首创者为何是他?”的问题。对汪国新之所以能在社区教育领域里不断创新又能长期坚守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为与会者打开学术成功新视野和生命成长新视点。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另类”发言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共鸣。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

  汪国新、项秉健如痴如醉、呕心沥血地完成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部原创性的学术专著。正是基于汪国新先生持续十二年的研究,才会有这一重量级的理论创新。于今,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已经开花结果了。

  从事成人教育媒体和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其实我内心一直有困惑: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成人教育的本质规律到底是什么?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看过数千篇、上千万字的成人教育论文,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一是与普通教育理论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或者说,大体照抄照搬普通教育理论而略加改变而已;二是说成人学员年龄大、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工学矛盾突出、教学要突出实践性等等,其实这不过是现象,是现象而非本质。

  现象如同漫天大雾遮盖了本质规律,我们看不见,但看不见并不是没有。正如“劳动”,对人来说司空见惯,但马克思发现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他对对劳动的阐释和赞美,形成了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标志的劳动价值理论这一科学理论。空气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看不见的物质,一直存在着,科学家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锡却发现了它由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组成。汪国新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街头巷尾群众集体活动中看见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古已有之,到处都有。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被汪国新敏锐的目光发现了,捕捉了,然后,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理想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实干相结合,去研究,去升华,去培育,去推广。我想,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应该就是成人教育的本质规律之一,原创的新发现。其意义与前景我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分析:

  第一,从教育的变革与学习本原的回归看

  汪国新认为:“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人们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感,迷失了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遗忘了人之生存的根基。当教育沦为人们谋取功名的工具时,教育远离其原点和本真,在这样的教育架构内培养出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很自然地用学校教育思维来开展社区教育。摆脱这样的思维方式,建立人道的社区教育新格局,是大力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对此,深有同感。有此理念,才使教育理论的创新成为可能。

  成人教育在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中是不被重视的,而在成人教育中,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不被重视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大多以艺术与生活及健身娱乐为内容,活动在街头巷尾,不正规,无纪律,在人们看来,不过是茶余饭后的“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而已,游玩而已。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成人教育或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视社区学习共同体为可有可无之物。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看不起、看不上“社区学习共同体”,自然不会重视。然而,经过多年有方向、有定力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杭州近六千个学共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汪国新及其研究团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经过八年的研究,“社区学习共同体生命价值与成长机理研究”(课题批准号BKA140033)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14年正式被立为国家级课题,这是对汪国新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的最大的褒奖,是对八年来长期坚持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充分肯定。

  值得庆幸的是,继2013年9月20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杭州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之后,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吸收了汪国新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民间学习共同体。2016年,教育部、民政部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是社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能有此突破,社区学共体研究者功不可没,真正发挥了科研参与实践、总结实践、推动实践、引领实践的作用。

  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是对作为“工具”的教育和“为人”的学习的反叛,更是对教育和学习的本原的回归和重构。科技,本来是人改造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工具,今日却凌驾于一切之上,反将人牢牢地掌控着,将人类变成了实现科技的工具和傀儡。高度的商业化,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工具性,人已经不是“人”,只是“消费者。”是这个超级精密庞大商业网链中一个小小的网结,随着商业大潮沉浮摇摆。教育陷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沼泽,积重难返。就业(不一定是喜欢)和升学几乎成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学习成为粉饰自己、傲视他人的手段,即孔子所说的“今之学者为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正好相反,由人的本质意志所引导,其目的是个体生命的成长,认识自己、修养自己、完善自己,与名权利拉开距离,即孔子所倡导的“古之学者为己。”

  第二,从个体生命看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实质是,是人自主发展与生命成长,是更好地实现人的生命性价值。这一理论与实践,引导和促进人们健康、积极、优雅、有尊严地生活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苟活着。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其过程与目的是一致的,过程也是目的,过程的快乐,是学习的重要目的。它能丰富、提升人的精神和灵魂,有利于成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蕴涵和遵循的是人本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汪国新发现和追求“草根之美好、平民之乐、社区之成”,始终关心关注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社区学习共同体就是他们抱团取暖、相互关怀、相互抚慰的家园。在主观上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目标下,也可以在客观上带来相互的现实帮助,他们在家门口自发形成的简便的平台上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实现财富的人人平等,永远是乌托邦。然而,在小康全面实现之后,人人幸福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幸福不是向外能求的,与名权利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基于本质意志的共同学习,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守望相助与生命成长,是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可能做到的。

  第三,从社会范畴看

  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与范畴,它对于公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有利于社会管理优化、幸福城市打造,改善当地社会风气,改善社会道德氛围,提升社区、社会的文明程度。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既能改善民生,同时也能促进社区治理、社会治理,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社区学习共同体大有可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达成后,中国人民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希望并有能力追求美好生活。人与人之间冷漠与疏离的看不见的“城市病”,严重制约着美好生活目标的达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必要探索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居民重拾共同体生活的新路径。重拾共同体生活,重建精神家园,重构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是时代的重大命题,也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重大现实意义。正如汪国新和项秉健所说:“当社区学习共同体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时,‘国’与‘家’之间的人伦空间得以重塑。”

  总之,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和前景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重大、广阔。即意义重大,前景广阔。理由:自觉自愿,简便易行;利己利人,利家利国。草根,接地气,到处都有生长的土壤,生机勃勃。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是社区教育的新动力,是成人教育的新动力,也是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新动力!

  四、“西湖情一汪,家国有担当”[6]

  我赞赏有理想主义情怀和社会使命担当的学者,汪国新就是这个高端学者群中的一分子,他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为中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而奔腾的血液,是当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现、研究与推进,在回应“人生无自己、城市无社区、学习无生命”世纪难题上,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社区学习共同体”“生命性价值”“学共体”“共同学习”将成为学界和生活世界的新词。作为同龄人和文化学者,我对“汪国新何以可能?”更感兴趣。因为重要的发现与创新的背后,一定有深厚的非同寻常的背景。今天看来,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仍然是超前的,何况十年前就着手研究。凡是超前的理论总是不被接受的,他是如何坐得“板凳十年冷”?浩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除了汪国新,中国会有第二人能首创和持续十二年研究社区学习共同体吗?

  追根溯源,汪国新之所以成为社区学习共同体首创者,原因有三:

  第一,底蕴和情怀

  汪国新,1963年生于湖北黄梅县,在农村出生长大,书香门第。祖父汪哮亭曾就职于民国时期湖北省会武汉和河南省会开封,历任湖北省军政府科长和《河南民报》的编辑部主任。日寇来犯,他不屈于日寇的威逼利诱,倒在日寇的子弹下。“铁笔担道义,赢得众人景仰;热血荐中华,留下百世英名。”[7] 其父汪玉怀,武汉出生,开封长大,饱读诗书,解放前为私塾先生,从《汪玉怀回忆录(初稿)》看出,老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不是普通作家能比拟的。

  汪国新虽然毕业于化学系,但爱好文学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四大支柱》出版后,他给我寄来数册,并在扉页题诗相赠:“明心方见性,祥云总护君。雅士胸若谷,正气荡嚣尘。”四句诗的第一字组合起来是“明祥雅正”。工作之余,他有雅兴时也写诗,而且写得颇有意味,如:“一夜秋风劲,杭城满地金。幸得半日闲,赏桂西湖滨。温雅香刻骨,清柔味入魂。暗淡无绚丽,独钟花中君。”

  汪国新以梁漱溟、费孝通等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为学习楷模,在对“人”和社会的思考与扣问中,对哲学和人类学产生了兴趣。通过中西方文化经典的浸润,在与孔子、老庄、王阳明、陶渊明等先哲先贤的对话中,自然主义思想和人本思想得以树立。《山海经》等中国文化的原典所宣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国精神,成为汪国新不断追寻的动力。汪国新说,切合人性的和符合人的学习规律的研究,一定是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都要坚持下去。其性格的执著、执意使他能够一直坚守他的信念,即使在不被他人理解的孤独境遇下也依然能够持之以恒地追寻他的梦想。他始终相信,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对“人”的研究,特别是对普通人的生命成长的研究,一定是会被人接受的。所以,他愿意在“边缘地带”耕耘,愿意为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反的“永远也长不大的人”说几句公道话。我曾书写“气韵生动”赠他,并题小跋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区学共体可作如是观。平民事业,前景无限,国新之力,功莫大焉。四大支柱,一片蓝天。仙人掌的标识,余尤喜欢,沙漠中之清泉也。阳明心学,细细钻研,一切的改变,从我们的心开始。”我在汪国新等出版的著作《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四大支柱》的推介语中说:“‘四大支柱’与其说是诠释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独特个性,不如说是支撑起了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片蓝天。这本书最有意义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微观社会学研究范例;通过对植根于民间的鲜活的草根社群里的个体生命进行细致的研究,展现都市与乡村普通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元的思想世界;通过在文化语境中分析一个个看似不重要的社会自组织,阐释广阔的文化面相和社会景观。”汪国新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平民性与创造性的统一、高远理想与扎根乡土实践的统一。

  第二,跨界经历

  汪国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跨越。一是从省重点中学到研究部门,二是从基础教育到成人教育,三是从理科到人文社科。跨界的实践孕育了新的思维视角和研究方法。他着力于社区教育的思维和方向的改变,他认为自上而下的施教常常苍白无力,自下而上的生长却生机勃勃。在功利和工具化的学习盛行之际,他强调凸显生命成长的学习。我想,汪国新跨界经历或许成为文理融通的重要条件,成为实现心灵超越与学术突破的助动器。

  第三,担当品格

  当他发现“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个好东西以后,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杭州,而是面向全国;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教育学的课题研究,而是作为社会学的大命题来探索,要以一己之力推动一个影响全局和全体民众的生活美满与生命成长的伟大事业。其策略是通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从而影响教育部等部门所制定的社区教育政策,再促成省市级政策的制定。尽管工作很艰难,但是已有山东省、河北省、海南省、合肥市、苏州市等地出台的社区教育政策中把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并列地提出来,有力地促进了成人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育践履,一意前行。他既要创建社区共同学习理论,丰富我国的教育与学习理论宝库,还在为“每个社区都有一组学共体,每个人都至少参与一个学共体学习”[8]远大目标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无论是200人的大课堂,还是十几个人小会议,他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社区学习共同体思想;无论是本市最边远的山区临安区清凉镇,还是辽宁大连的甘井子、四川成都龙泉驿、河南郑州的新郑、河北保定的莲池、广州的黄埔、苏州的乐余镇,他都热情的“播种”“施肥”“剪枝”,耐心地期待开花结果。由他倡导的全国社区学习共同体城市联盟的成立,将为社区学习共同体在全国的广泛兴起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可以预见的是,正如汪国新所期待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那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吗?

  诗曰:

赞草根共同学习

妙哉学共体,中意孕生机。

草根明心性,成人悟真谛。



  作者注:

  [1] 陶渊明 (魏晋) 的诗《饮酒(其五)》。
  [2] 汪国新,《杭州》2018年第34期第42页。
  [3][6] 徐明祥2017年4月在汪国新等人研究社区学习共同体十年之际赠汪国新诗《处处自芬芳》:“西湖情一汪,家国有担当。共学日日新,处处自芬芳。”
  [4] 汪国新,《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年第5期第3页。
  [5]辛弃疾(南宋)的诗《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
  [7] 汪国新为其祖父汪哮亭撰写的碑文 。
  [8] 汪国新,《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2期第7页。

摘自:《终身教育》2019年第三期